基础化学
开课时间
长期有效
课程评分
............... 0.0
课程人数
0人
该课程不可加入,请联系课程负责人
课程介绍

   基础化学是医药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物化学、制药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课程内容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水溶液中化学反应规律、物质结构与性质、医学上常用的分析测试技术等内容,在保证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简明性的同时,更突出化学知识在医学实践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化学的基本理论及相关实验技能、了解化学研究的新进展,并能够运用这些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医药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程由西安交通大学长期执教在医学基础化学教学一线的四位教师共同讲授,他们业务纯熟、倾心投入,对知识体系理解深刻、对知识点讲解细致生动、对学生耐心负责,是本课程能以较高水准呈现给广大学习者的最有力保障。

课程目录
1章: 1. 绪论
1节: 1.1 绪论
课时 1 绪论
2章: 2. 化学热力学基础
1节: 2.1 热力学基本概念
课时 2 热力学基本概念
2节: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课时 4 热力学第一定律
3节: 2.3 恒容反应热、恒压反应热及焓
课时 6 等容反应热、等压反应热及焓
4节: 2.4 化学反应热效应及其计算
课时 8 化学反应热效应及其计算
5节: 2.5 自发过程和熵
课时 10 自发过程和熵
6节: 2.6 吉布斯函数
课时 12 吉布斯函数
37节: 2.1 热力学基本概念
课时 3 1-热力学基本概念
38节: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课时 5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9节: 2.3 恒容反应热、恒压反应热及焓
课时 7 3-等容反应热、等压反应热
40节: 2.4 化学反应热效应及其计算
课时 9 4-化学反应热效应及其计算
41节: 2.5 自发过程和熵
课时 11 5-自发过程和熵
42节: 2.6 吉布斯函数
课时 13 6-吉布斯函数
3章: 3. 化学平衡
1节: 3.1 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
课时 14 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
7节: 3.1 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
课时 15 化学平衡
4章: 4. 化学反应动力学
1节: 4.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方程
课时 16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方程
2节: 4.2 简单级数反应
课时 18 简单级数反应
3节: 4.3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时 20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节: 4.4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课时 22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5节: 4.5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时 24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1节: 4.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方程
课时 17 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方程
32节: 4.2 简单级数反应
课时 19 2 简单级数反应
33节: 4.3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时 21 3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4节: 4.4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课时 23 4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5节: 4.5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时 25 5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章: 5. 稀溶液的依数性
1节: 5.1 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
课时 26 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
2节: 5.2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课时 28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3节: 5.3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课时 30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4节: 5.4 渗透压
课时 32 渗透压
5节: 5.5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课时 34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6节: 5.6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课时 36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37节: 5.1 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
课时 27 1-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
38节: 5.2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课时 29 2-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39节: 5.3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课时 31 3-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40节: 5.4 渗透压
课时 33 4-渗透压
41节: 5.5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课时 35 5-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42节: 5.6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课时 37 6-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6章: 6.酸与碱
1节: 6.1 酸碱理论
课时 38 酸碱理论
2节: 6.2 溶液的酸碱性
课时 40 溶液的酸碱性
3节: 6.3 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及pH值的计算
课时 42 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及pH值的计算
4节: 6.4 缓冲容量、缓冲范围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课时 44 缓冲容量、缓冲范围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25节: 6.1 酸碱理论
课时 39 1-酸碱理论
26节: 6.2 溶液的酸碱性
课时 41 2-溶液的酸碱性
27节: 6.3 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及pH值的计算
课时 43 3-缓冲溶液
7章: 7.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节: 7.1 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
课时 45 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
2节: 7.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课时 47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3节: 7.3 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
课时 49 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
19节: 7.1 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
课时 46 1-溶度积常数
20节: 7.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课时 48 2-平衡的移动
21节: 7.3 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
课时 50 3-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
8章: 8.氧化还原反应及电极电势
1节: 8.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课时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节: 8.2 原电池
课时 53 原电池
3节: 8.3 电极电势
课时 55 电极电势
4节: 8.4 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课时 57 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5节: 8.5 电极电势的应用
课时 59 电极电势的应用
31节: 8.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课时 52 1-基本概念
32节: 8.2 原电池
课时 54 2-原电池
33节: 8.3 电极电势
课时 56 3-电极电势
34节: 8.4 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课时 58 4-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35节: 8.5 电极电势的应用
课时 60 5-电极电势的应用
9章: 9.胶体化学
1节: 9.1 分散系
课时 61 分散系
2节: 9.2 表面自由能与吸附作用
课时 63 表面自由能与吸附作用
3节: 9.3 溶液的表面吸附及表面活性剂
课时 65 溶液的表面吸附及表面活性剂
4节: 9.4 溶胶的光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
课时 67 溶胶的光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
5节: 9.5 溶胶的电学性质
课时 69 溶胶的电学性质
6节: 9.6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课时 71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7节: 9.7 大分子溶液
课时 73 大分子溶液
43节: 9.1 分散系
课时 62 1-分散系
44节: 9.2 表面自由能与吸附作用
课时 64 2-表面自由能与吸附作用
45节: 9.3 溶液的表面吸附及表面活性剂
课时 66 3-表面吸附及表面活性剂
46节: 9.4 溶胶的光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
课时 68 4-溶胶的光学性质及动力学性质
47节: 9.5 溶胶的电学性质
课时 70 5-溶胶的电学性质
48节: 9.6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课时 72 6-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49节: 9.7 大分子溶液
课时 74 7-大分子溶液
10章: 10.滴定分析法
1节: 10.1 分析结果的误差
课时 75 分析结果的误差
2节: 10.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课时 76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节: 10.3 滴定分析法及酸碱指示剂
课时 77 滴定分析法及酸碱指示剂
4节: 10.4 强酸强碱的滴定
课时 78 强酸强碱的滴定
5节: 10.5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课时 79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6节: 10.6 多元酸(碱)的滴定
课时 80 多元酸(碱)的滴定
7节: 10.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课时 81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8节: 10.8 高锰酸钾法
课时 82 高锰酸钾法
11章: 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
1节: 1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课时 8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
2节: 11.2 吸收光谱法的误差及分析条件的选择
课时 85 吸收光谱法的误差及分析条件的选择
3节: 1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
课时 8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
19节: 1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课时 84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20节: 11.2 吸收光谱法的误差及分析条件的选择
课时 86 2-误差及分析条件的选择
21节: 1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
课时 88 3-测定方法
12章: 12.原子结构
1节: 12.1 玻尔的原子轨道理论
课时 89 玻尔的原子轨道理论
2节: 12.2 薛定谔的原子轨道理论
课时 91 薛定谔的原子轨道理论
3节: 12.3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四个量子数
课时 93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四个量子数
4节: 12.4 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图形表示
课时 95 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图形表示
5节: 12.5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
课时 97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
6节: 12.6 基态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课时 99 基态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7节: 12.7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课时 101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43节: 12.1 玻尔的原子轨道理论
课时 90 1-玻尔的原子轨道理论
44节: 12.2 薛定谔的原子轨道理论
课时 92 2-薛定谔的原子轨道理论
45节: 12.3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四个量子数
课时 94 3-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6节: 12.4 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图形表示
课时 96 4-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图形表示
47节: 12.5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
课时 98 5-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能级
48节: 12.6 基态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课时 100 6-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49节: 12.7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课时 102 7-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3章: 13.分子结构
1节: 13.1 价键理论
课时 103 价键理论
2节: 13.2 杂化轨道理论
课时 105 杂化轨道理论
3节: 13.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课时 107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节: 13.4 分子轨道理论
课时 109 分子轨道理论(上)
课时 110 分子轨道理论(下)
5节: 13.5 分子间作用力
课时 112 分子间作用力
31节: 13.1 价键理论
课时 104 1-价键理论
32节: 13.2 杂化轨道理论
课时 106 2-杂化轨道理论
33节: 13.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课时 108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34节: 13.4 分子轨道理论
课时 111 4-分子轨道理论
35节: 13.5 分子间作用力
课时 113 5-分子间作用力
14章: 14.配位化合物
1节: 14.1 配合物的组成
课时 114 配合物的组成
2节: 14.2 螯合物
课时 116 螯合物
3节: 14.3 配合物的命名
课时 118 配合物的命名
4节: 14.4 配合物的异构
课时 120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5节: 14.5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课时 12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上)
课时 123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下)
6节: 14.6 晶体场理论
课时 126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7节: 14.7 配位平衡
课时 128 配位平衡
43节: 14.1 配合物的组成
课时 115 1-配合物的组成
44节: 14.2 螯合物
课时 117 2-螯合物
45节: 14.3 配合物的命名
课时 119 3-配合物的命名
46节: 14.4 配合物的异构
课时 121 4-异构现象
47节: 14.5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课时 124 5-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上)
课时 125 6-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下)
48节: 14.6 晶体场理论
课时 127 7-晶体场理论
49节: 14.7 配位平衡
课时 129 8-配位平衡
15章: 2024年春季基础化学MOOC期末考试
1章: 1. 绪论
1节: 1.1 绪论
课时 1 绪论
2章: 2. 化学热力学基础
1节: 2.1 热力学基本概念
课时 2 热力学基本概念
2节: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课时 4 热力学第一定律
3节: 2.3 恒容反应热、恒压反应热及焓
课时 6 等容反应热、等压反应热及焓
4节: 2.4 化学反应热效应及其计算
课时 8 化学反应热效应及其计算
5节: 2.5 自发过程和熵
课时 10 自发过程和熵
6节: 2.6 吉布斯函数
课时 12 吉布斯函数
37节: 2.1 热力学基本概念
课时 3 1-热力学基本概念
38节: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课时 5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9节: 2.3 恒容反应热、恒压反应热及焓
课时 7 3-等容反应热、等压反应热
40节: 2.4 化学反应热效应及其计算
课时 9 4-化学反应热效应及其计算
41节: 2.5 自发过程和熵
课时 11 5-自发过程和熵
42节: 2.6 吉布斯函数
课时 13 6-吉布斯函数
3章: 3. 化学平衡
1节: 3.1 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
课时 14 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
7节: 3.1 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
课时 15 化学平衡
4章: 4. 化学反应动力学
1节: 4.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方程
课时 16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方程
2节: 4.2 简单级数反应
课时 18 简单级数反应
3节: 4.3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时 20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节: 4.4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课时 22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5节: 4.5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时 24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1节: 4.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方程
课时 17 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方程
32节: 4.2 简单级数反应
课时 19 2 简单级数反应
33节: 4.3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时 21 3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4节: 4.4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课时 23 4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5节: 4.5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时 25 5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章: 5. 稀溶液的依数性
1节: 5.1 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
课时 26 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
2节: 5.2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课时 28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3节: 5.3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课时 30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4节: 5.4 渗透压
课时 32 渗透压
5节: 5.5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课时 34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6节: 5.6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课时 36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37节: 5.1 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
课时 27 1-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
38节: 5.2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课时 29 2-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39节: 5.3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课时 31 3-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40节: 5.4 渗透压
课时 33 4-渗透压
41节: 5.5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课时 35 5-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42节: 5.6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课时 37 6-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6章: 6.酸与碱
1节: 6.1 酸碱理论
课时 38 酸碱理论
2节: 6.2 溶液的酸碱性
课时 40 溶液的酸碱性
3节: 6.3 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及pH值的计算
课时 42 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及pH值的计算
4节: 6.4 缓冲容量、缓冲范围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课时 44 缓冲容量、缓冲范围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25节: 6.1 酸碱理论
课时 39 1-酸碱理论
26节: 6.2 溶液的酸碱性
课时 41 2-溶液的酸碱性
27节: 6.3 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及pH值的计算
课时 43 3-缓冲溶液
7章: 7.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节: 7.1 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
课时 45 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
2节: 7.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课时 47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3节: 7.3 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
课时 49 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
19节: 7.1 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
课时 46 1-溶度积常数
20节: 7.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课时 48 2-平衡的移动
21节: 7.3 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
课时 50 3-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
8章: 8.氧化还原反应及电极电势
1节: 8.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课时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节: 8.2 原电池
课时 53 原电池
3节: 8.3 电极电势
课时 55 电极电势
4节: 8.4 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课时 57 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5节: 8.5 电极电势的应用
课时 59 电极电势的应用
31节: 8.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课时 52 1-基本概念
32节: 8.2 原电池
课时 54 2-原电池
33节: 8.3 电极电势
课时 56 3-电极电势
34节: 8.4 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课时 58 4-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35节: 8.5 电极电势的应用
课时 60 5-电极电势的应用
9章: 9.胶体化学
1节: 9.1 分散系
课时 61 分散系
2节: 9.2 表面自由能与吸附作用
课时 63 表面自由能与吸附作用
3节: 9.3 溶液的表面吸附及表面活性剂
课时 65 溶液的表面吸附及表面活性剂
4节: 9.4 溶胶的光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
课时 67 溶胶的光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
5节: 9.5 溶胶的电学性质
课时 69 溶胶的电学性质
6节: 9.6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课时 71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7节: 9.7 大分子溶液
课时 73 大分子溶液
43节: 9.1 分散系
课时 62 1-分散系
44节: 9.2 表面自由能与吸附作用
课时 64 2-表面自由能与吸附作用
45节: 9.3 溶液的表面吸附及表面活性剂
课时 66 3-表面吸附及表面活性剂
46节: 9.4 溶胶的光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
课时 68 4-溶胶的光学性质及动力学性质
47节: 9.5 溶胶的电学性质
课时 70 5-溶胶的电学性质
48节: 9.6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课时 72 6-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49节: 9.7 大分子溶液
课时 74 7-大分子溶液
10章: 10.滴定分析法
1节: 10.1 分析结果的误差
课时 75 分析结果的误差
2节: 10.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课时 76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节: 10.3 滴定分析法及酸碱指示剂
课时 77 滴定分析法及酸碱指示剂
4节: 10.4 强酸强碱的滴定
课时 78 强酸强碱的滴定
5节: 10.5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课时 79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6节: 10.6 多元酸(碱)的滴定
课时 80 多元酸(碱)的滴定
7节: 10.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课时 81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8节: 10.8 高锰酸钾法
课时 82 高锰酸钾法
11章: 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
1节: 1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课时 8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
2节: 11.2 吸收光谱法的误差及分析条件的选择
课时 85 吸收光谱法的误差及分析条件的选择
3节: 1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
课时 8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
19节: 1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课时 84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20节: 11.2 吸收光谱法的误差及分析条件的选择
课时 86 2-误差及分析条件的选择
21节: 1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
课时 88 3-测定方法
12章: 12.原子结构
1节: 12.1 玻尔的原子轨道理论
课时 89 玻尔的原子轨道理论
2节: 12.2 薛定谔的原子轨道理论
课时 91 薛定谔的原子轨道理论
3节: 12.3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四个量子数
课时 93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四个量子数
4节: 12.4 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图形表示
课时 95 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图形表示
5节: 12.5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
课时 97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
6节: 12.6 基态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课时 99 基态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7节: 12.7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课时 101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43节: 12.1 玻尔的原子轨道理论
课时 90 1-玻尔的原子轨道理论
44节: 12.2 薛定谔的原子轨道理论
课时 92 2-薛定谔的原子轨道理论
45节: 12.3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四个量子数
课时 94 3-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6节: 12.4 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图形表示
课时 96 4-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图形表示
47节: 12.5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
课时 98 5-多电子原子的轨道能级
48节: 12.6 基态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课时 100 6-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49节: 12.7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课时 102 7-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3章: 13.分子结构
1节: 13.1 价键理论
课时 103 价键理论
2节: 13.2 杂化轨道理论
课时 105 杂化轨道理论
3节: 13.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课时 107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节: 13.4 分子轨道理论
课时 109 分子轨道理论(上)
课时 110 分子轨道理论(下)
5节: 13.5 分子间作用力
课时 112 分子间作用力
31节: 13.1 价键理论
课时 104 1-价键理论
32节: 13.2 杂化轨道理论
课时 106 2-杂化轨道理论
33节: 13.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课时 108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34节: 13.4 分子轨道理论
课时 111 4-分子轨道理论
35节: 13.5 分子间作用力
课时 113 5-分子间作用力
14章: 14.配位化合物
1节: 14.1 配合物的组成
课时 114 配合物的组成
2节: 14.2 螯合物
课时 116 螯合物
3节: 14.3 配合物的命名
课时 118 配合物的命名
4节: 14.4 配合物的异构
课时 120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5节: 14.5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课时 12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上)
课时 123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下)
6节: 14.6 晶体场理论
课时 126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7节: 14.7 配位平衡
课时 128 配位平衡
43节: 14.1 配合物的组成
课时 115 1-配合物的组成
44节: 14.2 螯合物
课时 117 2-螯合物
45节: 14.3 配合物的命名
课时 119 3-配合物的命名
46节: 14.4 配合物的异构
课时 121 4-异构现象
47节: 14.5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课时 124 5-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上)
课时 125 6-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下)
48节: 14.6 晶体场理论
课时 127 7-晶体场理论
49节: 14.7 配位平衡
课时 129 8-配位平衡
15章: 2024年春季基础化学MOOC期末考试